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 正文

现代版“愚公移山”:生命与石头的搏击

时间 :2023-07-30 10:37:52   来源 : 金台资讯

一位村民在木者村“摸石谷”中建造的“三保”台地上干农活(无人机照片,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谢成芬站在自己和村民一起修好的出村公路上(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谢成芬在家中搭建的大棚内打理人工种植的金线莲植株(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谢成芬在家中搭建的大棚内查看人工培养的金线莲幼苗(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7月27日,工作人员在西畴汤谷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产品喷漆。新华社记者 吕帅 摄

图片中这座山体之下的“胜天洞”连接了左侧的公路和右侧的刘家塘村(无人机照片,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刘禹丹在自己的豆腐加工厂内(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两名工人在刘禹丹的豆腐加工厂内工作(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7月27日,工作人员在云南西畴县西洒镇的中药材基地修补遮阳网。新华社记者 吕帅 摄

7月27日,工作人员在云南西畴县西洒镇的中药材基地修补遮阳网。新华社记者 吕帅 摄

这是李华明所在的岩头村一景(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这是夕阳下的西畴县城一景(无人机照片,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10年西畴县长箐村中低产田改造前的资料照片(西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下图为2011年,西畴县长箐村中低产田改造后的资料照片(西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91年拍摄的西畴县大邬麻村改造前的石漠化情况(西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下图为2023年7月26日拍摄的西畴县大邬麻村改造后的情况(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2008年李华明(下)和同伴在修路时在悬崖上打炮眼的资料照片(西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右图为2023年7月26日李华明在修好的出村路上留影(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新华社发

这是无人机视角下木者村“摸石谷”中建成的“三保”台地(无人机照片,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西畴县山间公路,右侧这条是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带领群众修建的最后一公里进村道路(无人机照片,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这是无人机视角下的岩头村,位于画面中间的山体中(无人机照片,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地处我国石漠化核心区,99.9%的国土是山区、75.4%的土地石漠化,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怪石嶙峋、群山合围;在这里,石漠化和贫困一度让村民陷入“无水可饮、无地可耕、无柴可烧”的境地;也是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西畴人,秉承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战山斗山,撼人心魄。

刘家塘村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多雨季节洪水泛滥,良田绝收。1962年,村党支部决定开凿隧洞。随后,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以铁锤、钢钎为主要工具,历时近半个世纪,凿通了高3.5米、宽1.5米,全长300米的穿山隧洞,彻底解决了水患。后来,这个隧洞被命名为“胜天洞”。如今已年近耄耋的李宗明、刘文政和刘学广三位老人,少年时参与了凿洞。

就在刘文政和伙伴们在山肚子里奋力掘进的时候,20多岁的木者村村支书刘登荣,也放响了改造石漠化土地的“第一炮”。

“90年12月3号,第一炮就在这里。”刘登荣对记者说。木者村有很多土地位于“摸石谷”中,土地破碎、乱石林立、岩溶密布,水土流失严重,木者村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口袋村”。 “苦熬不如苦干”,为改善这样的情况,木者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开始了炸石造地试点工作。看到了改造后的台地,村民沸腾了,全村男女老少,打响了向石头山要地的战斗。奋战105天,建成“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台地365亩。粮食增产了,收入也跟着增加了。从那时起,“口袋村”的外号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木者村成为了卖粮村。

刘登荣和村民们不会想到,他们炸响的这“第一炮”,不仅炸出了一条生路,也炸出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木者村的经验很快被推广至全县。向山石要土地,向自然求生存,西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炸石造地运动。从1990年到1995年,通过炸石造地、坡地改梯田、中低产田改造等,累计建成高产稳产农田10.7万亩,为跨越温饱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胜天洞和木者村的成功故事激励、鞭策了更多西畴人。在距离刘家塘村不远的山洼里,岩头村的村民小组长李华明也带领村民,开始了生命与石头的搏击。 “我们村只有15户人家,村子长在悬崖峭壁之上,以前进出村的路是只有两尺宽的悬崖路。”说起往事,李华明感慨万千。2003年,他带着村民挥起大锤砸向峭壁上的巨石。铁锹断了,换;手磨破了,忍;人滚下坡,爬起来!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是李华明和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这样的精神,早已融入西畴人的骨血,并不断激励着他们与命运抗争。

2008年,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海子坝村村民小组长、共产党党员谢成芬发动本村的17户人家集资投劳修路,向大山和贫困“宣战”。就在修路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谢成芬被查出罹患癌症。住院治疗才10多天,她就匆匆赶回村里,继续奋战在修路第一线。2010年7月,苦干近3年,全长8.8公里的水泥路终于全线贯通。

20多年来,西畴群众炸石造地10多万亩,人均耕地从过去的0.3亩增到了0.78亩;20多年来,西畴人凭着一股子韧劲,在悬崖峭壁中开挖出了3000多公里道路,公路密度达到云南省平均水平的3倍。如今,在西畴,蜿蜒曲折的水泥路可以通往任何村寨,犹如刻在山野间的壮美诗行。

在一家远近闻名的豆腐加工厂,名牌大学毕业生刘禹丹放弃外企可观的收入回到家乡创业。“只要想干事、敢干事,青春也能在大山深处绽放。”刘禹丹说。目前,占地1700平方米的工厂已经投产运行,生产的豆腐制品走出了西畴,走出了云南。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畴县治山、绿化、修路、兴业等领域先后涌现出各类先进典型。刘登荣、李华明、谢成芬、刘禹丹……

在生命与石头搏击奏出的乐章中,一个个身影化为最强有力的音符,鼓舞、召唤着新一代的西畴人。 2022年,西畴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4099万元,比2021年同比增长3.0%,两年平均增长7.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75元,同比增长2.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5元,同比增长6.9%。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